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芋頭─我正式名字叫「芋艿」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芋頭,正式的名稱應為「芋」或「芋艿」,然台灣社會少以此稱呼,一般多以芋頭稱之。芋頭的球狀地下莖可食用、亦可入藥,芋頭含豐富澱粉,適合各種烹調,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農作物之一,關於芋頭最早的栽種紀錄,可追溯至西元前5000年的印度。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頭主要分布於濕暖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埃及、希臘、西非、加勒比海,以至於太平洋諸島都是相當普遍的食材。


▋原住民的芋頭文化歷史久遠 

芋頭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在台灣,原住民素來便有耕種芋頭的文化,種植芋頭歷史源流已不可考,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於1603年明朝人陳第所著之《東番記》。

台灣的原住民族所種植的芋頭品種眾多,可粗分為種植於山坡地之山芋(或稱旱芋)以及種植於平地水田中的水芋,各部族皆有其區域品系。 

例如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所撰之《山芋頭:部落教室2》一書即記載,僅排灣族一族所保留芋頭品種便有15種之多;蘭嶼達悟族則種植水芋,其所種芋頭品種更達21種。 

目前在台灣平地,芋頭主要栽種的品種為檳榔心芋,產量頗豐;台中大甲是芋頭最著名的產區,清明之後就由屏東高樹芋頭接力。 

台灣人食用芋頭的方式有鹹有甜,作為主食或入菜皆可,可作為甜品,亦時常以火鍋料的方式出現於餐桌上。無論是芋頭排骨湯、芋頭粥、芋頭米粉湯等鹹食吃法,或是芋頭西米露、芋頭蛋糕、芋仔冰則為甜食吃法,各自精彩創新。 

探索更多
萃茶的風味職人,司茶師—煥發新生命力的台灣茶文化
在東方文化中,「茶」幾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台灣茶真正走入人們生活不過百餘年。明清時期,漢人移民開始在台灣種植茶葉,日治時代烏龍茶成為出口主力,奠定了台灣茶的全球聲譽。戰後,比賽茶興起,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里山高山茶等成為代表。近代,隨著司茶師的興起,台灣茶文化迎來了新風氣,結合傳統與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圖片來源:iStock)
臭豆腐─香與臭,相互成全,味道立體
臭豆腐為台灣常見之街市小吃,對於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而言,無疑是艱難的挑戰。然而對深嗜此味的台灣老饕而言,那是因為外國人還不能體會,臭豆腐如同藍紋起司,擁有香與臭相互成全的立體味道層次。
太陽餅─餅皮要超過百層,才是名餅
台中名產太陽餅,內餡為麥芽糖,但厲害的是餅皮,名店的做工精細,最多可達上百層,比紙還薄,摸起來有彈性,吃起來酥脆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