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華人地區,一隻豬的食用部位相當多元,如豬頭皮、嘴邊肉、豬肝等,連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小腸,都能成為高檔佳餚。
台灣國產豬肉的自給率超過9成,養豬業的產值向來是畜牧業中最高的,但隨著台灣飲食習慣變化,雞比豬受歡迎,養豬數量愈來愈少。
在文化範疇裡,豬則有著重要地位。「家」這個字中的「豕」是象形字,古人認為,家庭中要有豬,無豬就不成「家」了。
然而在社會上,豬的意涵卻被「汙名化」,用來罵人胖、好吃懶做等,奇特的是,西方也有相似的意涵。
民俗文化方面,客家地區及三峽還保有神豬競賽活動,目的為獻給神明,神豬要來參賽,500公斤起跳。2012年三峽祖師廟祭典,甚至出現1061公斤的重量級;但這有人道疑慮,英國《每日郵報》曾為文批評。
台灣常見豬種可略分為本土與西洋豬種,主要的肉豬來源為外國的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混種之「LYD豬」。然而,台灣本土豬種仍占有一席之地,常見之本土豬種可分為本土黑豬和台灣野豬。
本土黑豬以桃園豬、六堆黑豬為主。桃園豬俗稱台灣黑豬,於清代時自廣東引入,後因日本人改良,以致現在的桃園豬種血統較為複雜。
而六堆黑豬是早期先民自中國帶入的黑豬,經歷長期改良與保種,其成豬肉質鮮甜、油脂不膩、口感脆爽,已是屏東的代表性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