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豬─古字為豕,無豬「不成家」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豬在台灣不僅是重要的農畜產業,也深植於飲食文化。從各式料理到宗教祭祀,豬扮演著多重角色。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華人地區,一隻豬的食用部位相當多元,如豬頭皮、嘴邊肉、豬肝等,連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小腸,都能成為高檔佳餚。

台灣國產豬肉的自給率超過9成,養豬業的產值向來是畜牧業中最高的,但隨著台灣飲食習慣變化,雞比豬受歡迎,養豬數量愈來愈少。

在文化範疇裡,豬則有著重要地位。「家」這個字中的「豕」是象形字,古人認為,家庭中要有豬,無豬就不成「家」了。

然而在社會上,豬的意涵卻被「汙名化」,用來罵人胖、好吃懶做等,奇特的是,西方也有相似的意涵。

民俗文化方面,客家地區及三峽還保有神豬競賽活動,目的為獻給神明,神豬要來參賽,500公斤起跳。2012年三峽祖師廟祭典,甚至出現1061公斤的重量級;但這有人道疑慮,英國《每日郵報》曾為文批評。

▋台灣黑豬肉質鮮甜不膩口

台灣常見豬種可略分為本土與西洋豬種,主要的肉豬來源為外國的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混種之「LYD豬」。然而,台灣本土豬種仍占有一席之地,常見之本土豬種可分為本土黑豬和台灣野豬。

本土黑豬以桃園豬、六堆黑豬為主。桃園豬俗稱台灣黑豬,於清代時自廣東引入,後因日本人改良,以致現在的桃園豬種血統較為複雜。

而六堆黑豬是早期先民自中國帶入的黑豬,經歷長期改良與保種,其成豬肉質鮮甜、油脂不膩、口感脆爽,已是屏東的代表性特產。


探索更多
太陽餅─餅皮要超過百層,才是名餅
台中名產太陽餅,內餡為麥芽糖,但厲害的是餅皮,名店的做工精細,最多可達上百層,比紙還薄,摸起來有彈性,吃起來酥脆甜蜜。
永續森林五感療癒─產地餐桌之旅
25年前,聯合國森林論壇訂定了四項全球森林目標,希望藉以應對森林損失並防止退化,重新定義了森林的發展方向,同時改善了倚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並有效推動森林資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iStock)
年糕─甜甜神明嘴,只說好話
年糕,台語稱年糕為甜粿,客語稱為甜粄,不同族群所製作之年糕或有不同,然多半為赤黃色、琥珀色之糯米製甜食。台灣有「吃年糕,年年高」之俗諺,且由於過往糖不易取得,故帶有甜味的食物多半象徵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