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豬─古字為豕,無豬「不成家」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豬在台灣不僅是重要的農畜產業,也深植於飲食文化。從各式料理到宗教祭祀,豬扮演著多重角色。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華人地區,一隻豬的食用部位相當多元,如豬頭皮、嘴邊肉、豬肝等,連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小腸,都能成為高檔佳餚。

台灣國產豬肉的自給率超過9成,養豬業的產值向來是畜牧業中最高的,但隨著台灣飲食習慣變化,雞比豬受歡迎,養豬數量愈來愈少。

在文化範疇裡,豬則有著重要地位。「家」這個字中的「豕」是象形字,古人認為,家庭中要有豬,無豬就不成「家」了。

然而在社會上,豬的意涵卻被「汙名化」,用來罵人胖、好吃懶做等,奇特的是,西方也有相似的意涵。

民俗文化方面,客家地區及三峽還保有神豬競賽活動,目的為獻給神明,神豬要來參賽,500公斤起跳。2012年三峽祖師廟祭典,甚至出現1061公斤的重量級;但這有人道疑慮,英國《每日郵報》曾為文批評。

▋台灣黑豬肉質鮮甜不膩口

台灣常見豬種可略分為本土與西洋豬種,主要的肉豬來源為外國的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混種之「LYD豬」。然而,台灣本土豬種仍占有一席之地,常見之本土豬種可分為本土黑豬和台灣野豬。

本土黑豬以桃園豬、六堆黑豬為主。桃園豬俗稱台灣黑豬,於清代時自廣東引入,後因日本人改良,以致現在的桃園豬種血統較為複雜。

而六堆黑豬是早期先民自中國帶入的黑豬,經歷長期改良與保種,其成豬肉質鮮甜、油脂不膩、口感脆爽,已是屏東的代表性特產。


探索更多
地瓜─「番薯仔」一詞象徵台灣韌性
俗語說:「番薯不怕落地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番薯,又稱甘藷、地瓜,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情感、文化,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
威士忌─台灣橫空出世,躋身全球頂級產區
知名美劇《金融戰爭》(Billions)曾出現台灣威士忌,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誰能想到,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此言不虛,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形成獨特的「台灣風土」風格。
鹽酥雞─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
炸雞,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肯德基能邁向國際,靠的是背後的「富爺爺」;唐揚雞,靠日式餐飲的流行;韓式炸雞,靠韓劇;而台式炸雞「鹽酥雞」獨缺靠山,出身夜市、白手起家,完全憑口味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