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香果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美洲,以巴西、巴拉圭等地區為主,百香果自西班牙文(Passioflos)轉譯為英語,意思為「受難果」。西班牙傳教士覺得花瓣紅斑像耶穌頭部被荊棘刺出血的樣子,五個花葯,恰似傷痕。
最早於1901年至1907年間由日本人引入紫色種,百香果花有五片花萼和花瓣,像鐘面,雄雌蕊像時針、分針,故日本稱為「時計草」。
但百香果在台灣真正開始產業、規模化種植則於1982年,由農業試驗所培育出萬眾矚目的台農1號,從此百香果的香氣飄揚全台。
百香果為西番蓮科百香果屬作物,台灣常見百香果品種有四種:黃金、香蜜、滿天星與台農1號,產期為6月至12月,產地則分布於南投、台中、雲林、高屏等處,每年可創造超過10億元的產值。
百香果屬後熟型水果,生果不宜食用,酸度高、香氣不足且可能含過量氰化物,隨果實成熟逐漸消失。採摘後自然成熟二至三天,香氣會逐漸增加,口感亦更為甜美;但常溫放置七天後,外皮會逐漸枯萎,重量減輕且風味漸失。
百香果口感酸甜、香氣濃郁,除鮮食外,亦可製成果汁與調味糖漿等食品,廣受全世界喜愛。台灣所產百香果除鮮果內銷之外,「台農1號」種苗近年亦外銷至東南亞國家,品質備受肯定,是亞洲地區具備競爭優勢的國際化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