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芭樂─國民水果,國宴、米其林都現蹤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芭樂,台灣國民水果代表之一,原產於熱帶美洲,地理大發現時期引入台灣。台灣四季皆產芭樂,夜市、街邊到處有賣,主要產區為高雄大社、燕巢及彰化社頭。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在17世紀末,郁永河《裨海紀遊》曾記載台灣早期野生芭樂品種「獨番石榴不種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又甚惡」,這是因為芭樂早期品種較小、易軟爛,成熟時氣味濃郁,喜惡兩極。

為了滿足大眾對口感和甜度的要求,1990年代開始,果農育成多樣品種:珍珠芭樂成為市場主流,市占率8、9成,還有牛奶發酵製成液肥灌溉的牛奶芭樂,以及改良珍珠芭樂使果型更大、肉厚、口感清脆的帝王芭樂。 

市場需求大,農民爭相育種,芭樂品種百花齊放,有肉色呈現珊瑚紅色澤的紅心芭樂、幾乎沒有籽、口感清脆、肉質細緻的「紅寶石芭樂」,還有口感像水梨的「水蜜芭樂」。 

▋芭樂開始插旗海外 

2011年版的《米其林台灣綠色指南》推薦芭樂為台灣特色水果之一。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國宴的「花園寶島繽紛拼盤」裡也有芭樂。2023年,西班牙名廚David Yárnoz為他在台北的米其林餐廳設計菜單時,也端出以芭樂為主角的甜點。 

2019年,台灣成為繼墨西哥之後第二個美國的芭樂進口國。2022年底,第一個載滿芭樂的40呎冷鏈貨櫃運至美國西岸,越洋打響台灣芭樂名號。 

亞洲市場則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為大宗。高雄市農業局統計,2023年1至5月高雄芭樂有46.6公噸外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從先天條件不良,到能風光輸出,芭樂是又一個台灣價值的展現。 

探索更多
硫磺仙境,啜飲酒家文化─值得專程造訪的米其林三星景點北投
曾獲普立茲突發新聞獎的《紐約時報》記者Andrew Jacobs,曾經非常寫實的以「臭雞蛋」三個字形容北投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但,這可不是貶抑,而是提示——當你聞到這股氣味時,歡迎來到法國《米其林綠色指南》評選為「值得專程造訪」的三星景點──北投。(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花枝丸─澎湖產的最有名
花枝丸為台灣常見魚漿食品的一種,主要以魚漿、花枝漿包裹花枝碎肉製成,口感彈牙、風味濃郁且富有鮮味,一般家庭及夜市裡很常見。食用方式有煮湯、加入火鍋作為配料,或是油炸後加上胡椒鹽,都是深受歡迎的吃法。
酪梨─綽號「幸福果」,台灣版本更適合做酪梨牛奶
酪梨因為形狀像梨、果肉吃起來像乳酪,在台灣稱之為「酪梨」。早期延續日治時代以「鱷梨」稱之,或是取其「窮人奶油」的美稱,稱之為「油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