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灣有多種茶款很知名,烏龍茶尤為海外對台灣茶品牌印象的代表。從北到南,因製茶技術、工藝、歷史及文化的不同,孕育出不同的茶種和風味。北台灣丘陵地區有條形包種茶、桃竹苗地區是東方美人茶(白毫烏龍)、中南部是球形烏龍、花東地區則有紅茶及紅烏龍。
古中國喝茶文化盛行,台灣不少品種源自大陸,例如,於清朝時期1860年首度抵台的英國籍蘇格蘭商人約翰.陶德,從福建引進烏龍茶樹苗到台灣種植,命名為「福爾摩沙烏龍茶」,並大量外銷至歐美。
1894年出版的《Tea and Tea Blending》一書,高度讚賞福爾摩沙烏龍茶,認為風味已經超越廈門與福州的烏龍茶,是當時最頂級的,被稱為「香味茶中的王子」(prince of flavouring teas)。
台灣茶的現代化之路,則從日治時期開始。自1899年加強種植與推廣,設立製茶試驗場、育種單位等科學化的研究機構。現在,烏龍茶每年各項比賽競爭激烈,冠軍茶一斤要價超過百萬,買家還是捧著錢來搶。
日本自中國學習發展出茶道文化,台灣則持續優化具台灣價值的茶藝文化。近來,茶席、茶餐成新流行,例如使用價格數十萬的高級茶,一茶搭一道料理,講究品味。台灣茶正朝向世界頂級的大道邁開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