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苦瓜─又名半生瓜,50歲後才懂它的好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人類馴化苦瓜的歷史很長,最早約於6000多年前便已區分為野生種與栽培種的苦瓜,歷史記載印度早已有人種植,600年前傳入中國,在南方落地生根。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瓜是台灣重要的夏季蔬果,既消暑且解熱;雖然名為「苦瓜」,但口感苦中回甘,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也有人認為要到50歲的知天命之年,才能品味苦瓜那苦盡甘來的餘味,稱它為「半生瓜」。

詩人余光中在他的著作《白玉苦瓜》的自序中,如此深刻地解讀人生:「生命的苦瓜成了藝術的正果,這便是詩的意義。」他的宣傳話語是:「如果讀友要讀我的詩,就讀《白玉苦瓜》。」

苦瓜在台灣的歷史記載,首見於1685年編撰完成之《台灣府志》,其中紀錄苦瓜的別名:癩葡萄(表皮像癩蝦蟆的小疙瘩)、錦荔枝(瓜皮粗糙如荔枝)。

▋蘋果苦瓜可做沙拉

數千年來,苦瓜的尺寸從超小慢慢變大,又因為消費者挑食程度不同,「苦」的程度出現差異。其中,怕苦的台灣人一直朝向「愈來愈不苦」進行苦瓜育種,成果斐然,產量高、果實大的苦瓜品種「白玉苦瓜」,苦度最低,適合用於煮湯、清炒或清蒸,也很適合燉滷或做成涼拌小菜,不只台灣人愛吃,年年都還外銷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

目前苦瓜以屏東縣栽培最多,其次是彰化、台中及高雄三縣。

近年來台灣家庭型態慢慢轉為小家庭,育種公司也育出體積小如蘋果、可作為生食沙拉的「蘋果苦瓜」,儘管價格較高,依然很受歡迎。蘋果苦瓜外型比較圓胖,口感多汁、脆甜,適合涼拌、生吃,也適合清炒或燉湯。

探索更多
黑鮪魚故鄉在屏東─行家看魚形、魚腹、魚鱗
台灣四面環海,一年四季都有多樣的海鮮分布,滋養著人們,處處精采。其中,屏東東港鎮位於高屏溪出口東南方,隔海與小琉球風景區相望,是台灣南端恆春半島最熱鬧與忙碌的漁港。(圖片來源:高靜玉)
咖啡─阿里山豆,1公斤破3萬元
自星巴克從1998年登台起,有「西方世界品味fu的」咖啡,在台灣從消費、種植、咖啡競賽都引發了熱潮。根據農業部統計,近年台灣每年進口的咖啡生豆約超過5萬公噸,換算下來台灣每人平均一年喝下184杯咖啡。
芒果冰─全球10大最佳甜點
2013年,CNN和旅遊雜誌聯手評選,台灣的芒果冰被評選為全球最好吃的甜點之一,同時入列的有維也納的水果餡餅、柏林的黑森林櫻桃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