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瓜是台灣重要的夏季蔬果,既消暑且解熱;雖然名為「苦瓜」,但口感苦中回甘,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也有人認為要到50歲的知天命之年,才能品味苦瓜那苦盡甘來的餘味,稱它為「半生瓜」。
詩人余光中在他的著作《白玉苦瓜》的自序中,如此深刻地解讀人生:「生命的苦瓜成了藝術的正果,這便是詩的意義。」他的宣傳話語是:「如果讀友要讀我的詩,就讀《白玉苦瓜》。」
苦瓜在台灣的歷史記載,首見於1685年編撰完成之《台灣府志》,其中紀錄苦瓜的別名:癩葡萄(表皮像癩蝦蟆的小疙瘩)、錦荔枝(瓜皮粗糙如荔枝)。
數千年來,苦瓜的尺寸從超小慢慢變大,又因為消費者挑食程度不同,「苦」的程度出現差異。其中,怕苦的台灣人一直朝向「愈來愈不苦」進行苦瓜育種,成果斐然,產量高、果實大的苦瓜品種「白玉苦瓜」,苦度最低,適合用於煮湯、清炒或清蒸,也很適合燉滷或做成涼拌小菜,不只台灣人愛吃,年年都還外銷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
目前苦瓜以屏東縣栽培最多,其次是彰化、台中及高雄三縣。
近年來台灣家庭型態慢慢轉為小家庭,育種公司也育出體積小如蘋果、可作為生食沙拉的「蘋果苦瓜」,儘管價格較高,依然很受歡迎。蘋果苦瓜外型比較圓胖,口感多汁、脆甜,適合涼拌、生吃,也適合清炒或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