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治時代,台灣總督府開發阿里山林場,建造從平地直通海拔2000公尺的森林鐵道,在阿里山鐵道沿線開墾聚落、移植日式木造房舍,同時種植了家鄉帶來的山葵,是台灣栽種山葵最早的歷史。
日本人因為思鄉零星栽種山葵,意外地讓農民發現阿里山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竟能產出不輸日本品質與口感的山葵,開始大面積種植山葵外銷日本,尤其日本遭逢凜冬暴雪無法種植山葵時,台灣山葵特別重要。新鮮山葵出口日本,曾創下每噸100萬元台幣的天價!
然而,高經濟價值的誘因,某些葵農為了開闢更多種植地而侵佔、砍伐山林,破壞阿里山水土環境,2015年在當時的農委會林務局(現為農業部林保署)執行國土保安政策逐步回收國有林地後,結束了阿里山山葵「綠金傳奇」的一代輝煌。
2000年後,有葵農引進日本品種交叉配種,在中低海拔成功復育山葵成功,並聯手在地青農找回當地的特色作物,帶動產業發展,幫助地方積蓄創生能量。
其中,奮起湖返鄉青年陳岱聲創立在地品牌,結合台灣傳統零食「米香」和山葵開發出蓬鬆酥脆的「山葵米磚」,2019年參加有「食品界米其林」之稱的比利時iTQi國際頂級美味大獎,從全球上千件參賽作品中拿下一星獎章,證明台灣傳統點心也可以很優秀,也為台灣山葵寫下一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