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香蕉─MIT香蕉,進駐東京奧運選手村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2021年7月的東京奧運,選手村食材中出現了「台灣香蕉」,這是第一次「MIT香蕉」成功進軍奧運殿堂。當時,農委會還召開了「跟世界蕉個朋友,為奧運選手加油」視訊記者會,是全台蕉農的一劑強心針。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蕉,源起東南亞與印度地區,1731年時自中國帶回台灣中部種植。

而那時,日本還沒有香蕉這水果。直到1895年日本治台,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獻了兩箱給明治天皇;1909年日本《讀賣新聞》也刊登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再度將南投集集的上等香蕉獻給天皇,當年11月《臺灣日日新報》便報導「明治天皇最愛吃香蕉」,還稱「台灣香蕉是『御食物』(帝王的食物)」。 

這種上等集集山蕉被裝在籃子中運往日本,籃子上如果有寫著「千」字,就代表著品質優良,「帝王等級」。推波助瀾之下,香蕉成了日本最愛的台灣水果。1924年,台灣香蕉外銷到日本已超過10萬公噸。 

▋香蕉轉內需也交出好成績 台灣人每人每年吃70根 

1960年代台灣香蕉一直占總出口值的8~10%,外銷量排名世界第四,為台灣勇奪「香蕉王國」的美名。 

當時,香蕉在台灣的產地主要為中、南部;中部以內銷為主,南部高雄旗山是主要產地,以外銷為主。

旗山的香蕉出口日本前得先儲存在高雄港的「香蕉棚」,這個儲存空間在2010年更名為觀光景點「香蕉碼頭」,展示昔日存放香蕉的場景與故事,是全台僅存之香蕉產業的歷史建築。 

香蕉也是台灣人最喜歡的水果之一。一項2018年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香蕉消費量約11.2公斤,大約是70根香蕉。

運動前後吃香蕉、肚子餓了吃香蕉,對切成長長的船型食器,中間三球草莓、香草、巧克力,桅桿和船帆則以櫻桃、鮮奶油與各式水果搭配的「香蕉船」,更是全台五六七年級生共同的青春回憶。 

探索更多
貢丸─發音來自台語的「打」
貢丸或作「摃丸」,為以豬肉作為原料之加工食品,台灣各處皆可見,亦為餐廳小吃、家戶間常見之食品。台灣的貢丸以新竹所產最為出名,常用以煮湯和另一知名物產米粉搭配,成為具代表性的街邊小食。
台灣便當─日本人也瘋迷庶民美味
台灣便當近年已悄然成為台灣美食文化的象徵之一,不僅在本地餐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日本百貨公司內掀起搶購風潮。這款看似平凡的庶民美食,究竟有何獨特魅力?作家一青妙透過個人的童年回憶與親身探索,讓我們一起走進台灣便當的世界,品味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味故事。(圖片來源:iStock)
西瓜─康熙皇帝生日時的祝壽禮
西瓜約於明鄭時期由中國沿海移民引進台灣。西瓜為葫蘆科西瓜屬作物,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氣候特別適合西瓜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