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作家一Melody
朝《天工開物》中提到:「取好豆腐,切作方寸,以葦簟重疊,待生黃衣,曝乾,以清酒、醬汁漬之。」這段文字不僅記錄了豆腐乳最原始的製作工序,更揭示了古人對發酵技術的深刻理解。
製作過程中的「黃衣」,指的是豆腐表面因發酵而生成的黴菌,這與現今豆腐乳製作中使用的麴菌發酵原理相同。這種發酵技術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在食品保存與風味提升方面的重要突破。
台灣的豆腐乳發展史,是一部融合多元文化的歷史。早期台灣的豆腐乳製作,主要承襲閩南與客家的傳統工藝。清朝時,各地已有家戶式的豆腐乳製作坊,採用在地食材,發展出獨特的發酵工藝。
日治時期,台灣的豆腐乳製作開始系統化與規模化。1895年之後,日本政府對台灣傳統產業進行調查,在《台灣產業調查錄》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豆腐乳的製作方法與產銷情況。這個時期,豆腐乳的製作技術得到改良,品質更趨穩定。
戰後,隨著大陸各地移民來台,帶來了不同的製作工藝,特別是紅麴豆腐乳的製作技術。這使得台灣的豆腐乳文化更加多元。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記載,1950年代起,台北迪化街逐漸形成豆腐乳產業聚落,各家製作特色互有千秋。
而客家豆腐乳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與文化意涵。根據新竹縣文化局的調查資料,客家地區的豆腐乳製作特別注重「米酒」的運用。這與客家人相信米酒不僅能增添風味,更能延長保存期限。在製作過程中,客家豆腐乳特別重視發酵環境的控制。傳統客家庄會選在秋冬季節製作豆腐乳,這時節溫度適中,最適合發酵。製作時,會將豆腐切成方塊,經過曬乾後,以特製的糯米麴進行發酵,再以米酒調味。這種製作方法,至今在苗栗、新竹等客庄仍可見到。
根據客家委員會的資料,客家豆腐乳不僅是調味品,更是客家人待客的重要食材。在傳統的客家筵席上,豆腐乳常被用來佐酒,展現主人的待客之道。
客家人製作豆腐乳的工序講究,首重豆腐的品質。選用上等黃豆製成的豆腐,經切塊、曬乾後成為豆腐乾,這是決定成品風味的關鍵。在新北客家文化園區內陳列的傳統竹製晒架,見證了先民如何善用自然日照與空氣流通,讓豆腐乾達到最適合的乾燥程度。
醃製過程中,紅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客家人特別重視紅麴的培養技術,因為它不僅賦予豆腐乳獨特的色澤,更能產生深層的鮮味。園區保存的老式陶缸,仍能從缸壁的痕跡看出歲月淬煉的發酵智慧。
接著來到彰化埔心的江記豆腐乳文化館。江記豆腐乳的故事要從1908年說起,創辦人江蔭香先生以祖傳的醃製技術起家,歷經四代傳承,不僅保存了傳統工法,更融入現代化的製程,讓古老的發酵智慧得以延續。
文化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法製作區」,這裡完整重現了傳統豆腐乳的製作流程,包括豆腐製作、日曬時序、紅糟發酵工藝與調味封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館內的「時光長廊」,陳列著各個年代的產品包裝與器具,從早期的陶甕、玻璃罐,到現代的真空包裝,見證豆腐乳產業的演進。
隨著食飲新浪潮不斷發展,豆腐乳也不再只是清粥小菜的配角,更能新譯東西方餐桌文化,以現下愈來愈盛行的餐酒搭配(Wine Pairing)來說,豆腐乳就如發酵熟成的起司一般,能創造出意料之外的驚喜。近年來,豆腐乳與葡萄酒的搭配嘗試逐漸出現,亦有將法式長棍抹上紅豆腐乳,灑上細切香芹,呈現出一種東西融合的風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