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此年節前後,人們祭神時會擺上甜美的糕粿,取其甜甜神明嘴,讓神明回天界稟報時只說好話之意;亦有甜人的嘴,取其富貴吉利之意。年糕也因此成為許多台灣孩子的年節共同記憶。
台灣為移民社會,從年節食物即能觀察各族群之風俗、習慣差異。台灣先民多來自漳、泉,其甜粿形制和客家族裔之甜粄差異不大,主要的食用方式亦相近,為炊蒸後趁熱食用,以嘗其軟、甜和黏;亦有裹粉油炸後食用者。
國民政府遷台後,隨軍來台之軍民來自大陸各地,因而出現寧波年糕、福州年糕等。大抵仍為以糯米製成,但會加入花生、紅豆等;此外料理方式亦有所不同,除炊蒸之外亦有切片煎、炒食用者,展現出多元的樣貌。
現在,即使未逢年節亦可於街市小攤上找到炸年糕(炸甜粿),或是於上海館子中吃到鹹口味的炒年糕,不同風味的口感,是不同文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