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蚵仔麵線─台灣麵線家族的老大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麵線是台灣的經典小吃,而且流派形成一個非常大型的家族,麵體主要分麵線糊、清麵線兩種。但所加上的關鍵配料相當多元,蚵仔、大腸、肉羹、丸子是台灣常見的,其中,蚵仔麵線是老大,大腸麵線為老二。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國閩南,如漳、泉、廈門等處早有麵線,且麵線上的「澆頭」(指添加在飯、麵上的配料)多樣,無論豬肝、菜脯、油條、雞腿皆可作為配料;澆頭,是辨識麵線「籍貫」的線索,也是決定成敗的指標。相傳麵線小吃與漳、泉渡台先民有關,而台灣靠海,易取得的蚵仔便因地制宜成為麵線的重要配料。

早於日治時期之1940年,畫家立石鐵臣的《民俗台灣》中描繪永樂市場裡的小攤食便已可見。畫作旁以文字紀錄畫中之攤食名稱,便出現蚵仔粳(蚵仔麵線),此即明證。 

台灣蚵仔養殖遍布從彰化以南的西南沿海,一年四季都有,夏季因浮游生物多,蚵仔最肥美,也是蚵仔麵線最佳品嘗時期。 

▋南北愛好差異大

台灣南北出現口味偏好差異、壁壘分明。南部的麵線稱麵線糊,口味偏甜、勾芡較濃;北台灣則以柴魚煮湯引味。配料上亦有所不同,南部較為多元,肉塊、魚漿皆可入之;北台灣則以蚵仔和大腸為主,少有其餘配料。離島澎湖則偏好清麵線加蚵仔。 

台灣的蚵仔麵線多為紅麵線,煮熟撈起後澆上蚵仔、新鮮大蒜磨成之蒜醬,以及香菇蝦米等配料,最後撒上一把香菜。饕客深嗜此味,聞到蒜香佐香菜的氣息便循香而來。 

在較難取得海鮮河鮮的地區,會用肉羹或大腸等物取代蚵仔,也因此蚵仔麵線攤多半還賣大腸與肉羹麵線。拜經濟起飛及運輸系統發達所賜,如今在台灣,就算不靠海,也能吃到新鮮美味的蚵仔麵線了。 

探索更多
夜市─百年傳承的街頭饗宴
夜市是台灣文化亮點之一,匯集各式在地飲食,種類多元且豐富,特色小吃、冰品、水果、鹹甜點心等,不僅滿足在地人的胃,更是外國旅客的必訪之處。
碗粿─台南派勢力最大
碗粿為盛行於台灣、大陸華南、粵東等地的傳統米食,因製作過程需放置於碗中成型而得名。使用在來米(適宜製作加工米食的硬秈稻米)、適宜製作加工米食的硬秈稻米為主原料;若以新米製作,碗粿口感偏軟糊,故一般會使用儲放一年以上「陳化」的舊米製作,有的甚至會使用兩、三年的舊米,這樣碗粿口感較為Q彈。
精緻冰品與創意甜點的結合─冰品文化與美味探索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這句台灣人人都聽過的俗語,雖然在當今可能已經不適用,但在過去,賣冰確實是一門好生意。街頭巷尾冰果室裡,手搖剉冰機削著冰塊沙沙沙的剉冰、相親必備的月見冰,或是叭噗聲吸引來客的芋頭冰,都在不同時代的台灣人心中留下深刻回憶。(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