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國閩南,如漳、泉、廈門等處早有麵線,且麵線上的「澆頭」(指添加在飯、麵上的配料)多樣,無論豬肝、菜脯、油條、雞腿皆可作為配料;澆頭,是辨識麵線「籍貫」的線索,也是決定成敗的指標。相傳麵線小吃與漳、泉渡台先民有關,而台灣靠海,易取得的蚵仔便因地制宜成為麵線的重要配料。
早於日治時期之1940年,畫家立石鐵臣的《民俗台灣》中描繪永樂市場裡的小攤食便已可見。畫作旁以文字紀錄畫中之攤食名稱,便出現蚵仔粳(蚵仔麵線),此即明證。
台灣蚵仔養殖遍布從彰化以南的西南沿海,一年四季都有,夏季因浮游生物多,蚵仔最肥美,也是蚵仔麵線最佳品嘗時期。
台灣南北出現口味偏好差異、壁壘分明。南部的麵線稱麵線糊,口味偏甜、勾芡較濃;北台灣則以柴魚煮湯引味。配料上亦有所不同,南部較為多元,肉塊、魚漿皆可入之;北台灣則以蚵仔和大腸為主,少有其餘配料。離島澎湖則偏好清麵線加蚵仔。
台灣的蚵仔麵線多為紅麵線,煮熟撈起後澆上蚵仔、新鮮大蒜磨成之蒜醬,以及香菇蝦米等配料,最後撒上一把香菜。饕客深嗜此味,聞到蒜香佐香菜的氣息便循香而來。
在較難取得海鮮河鮮的地區,會用肉羹或大腸等物取代蚵仔,也因此蚵仔麵線攤多半還賣大腸與肉羹麵線。拜經濟起飛及運輸系統發達所賜,如今在台灣,就算不靠海,也能吃到新鮮美味的蚵仔麵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