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蚵仔麵線─台灣麵線家族的老大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麵線是台灣的經典小吃,而且流派形成一個非常大型的家族,麵體主要分麵線糊、清麵線兩種。但所加上的關鍵配料相當多元,蚵仔、大腸、肉羹、丸子是台灣常見的,其中,蚵仔麵線是老大,大腸麵線為老二。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國閩南,如漳、泉、廈門等處早有麵線,且麵線上的「澆頭」(指添加在飯、麵上的配料)多樣,無論豬肝、菜脯、油條、雞腿皆可作為配料;澆頭,是辨識麵線「籍貫」的線索,也是決定成敗的指標。相傳麵線小吃與漳、泉渡台先民有關,而台灣靠海,易取得的蚵仔便因地制宜成為麵線的重要配料。

早於日治時期之1940年,畫家立石鐵臣的《民俗台灣》中描繪永樂市場裡的小攤食便已可見。畫作旁以文字紀錄畫中之攤食名稱,便出現蚵仔粳(蚵仔麵線),此即明證。 

台灣蚵仔養殖遍布從彰化以南的西南沿海,一年四季都有,夏季因浮游生物多,蚵仔最肥美,也是蚵仔麵線最佳品嘗時期。 

▋南北愛好差異大

台灣南北出現口味偏好差異、壁壘分明。南部的麵線稱麵線糊,口味偏甜、勾芡較濃;北台灣則以柴魚煮湯引味。配料上亦有所不同,南部較為多元,肉塊、魚漿皆可入之;北台灣則以蚵仔和大腸為主,少有其餘配料。離島澎湖則偏好清麵線加蚵仔。 

台灣的蚵仔麵線多為紅麵線,煮熟撈起後澆上蚵仔、新鮮大蒜磨成之蒜醬,以及香菇蝦米等配料,最後撒上一把香菜。饕客深嗜此味,聞到蒜香佐香菜的氣息便循香而來。 

在較難取得海鮮河鮮的地區,會用肉羹或大腸等物取代蚵仔,也因此蚵仔麵線攤多半還賣大腸與肉羹麵線。拜經濟起飛及運輸系統發達所賜,如今在台灣,就算不靠海,也能吃到新鮮美味的蚵仔麵線了。 

探索更多
萃茶的風味職人,司茶師—煥發新生命力的台灣茶文化
在東方文化中,「茶」幾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台灣茶真正走入人們生活不過百餘年。明清時期,漢人移民開始在台灣種植茶葉,日治時代烏龍茶成為出口主力,奠定了台灣茶的全球聲譽。戰後,比賽茶興起,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里山高山茶等成為代表。近代,隨著司茶師的興起,台灣茶文化迎來了新風氣,結合傳統與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圖片來源:iStock)
台式香腸─有人潮的地方就有它
香腸為肉品保存方式之一,因肉類為珍貴蛋白質來源,冷藏設備出現之前,人們即以各種方式,試圖延長肉品保存期限。而香腸便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製作方式,世界諸文明皆可見到製作香腸的文化,台灣也不例外。
愛玉─台灣獨有,米其林指南也讚嘆
全球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這樣形容愛玉:「這是台灣獨步全球的食材,全世界只有台灣能生產這個澎潤 Q 彈的美味。」台灣不少精緻料理廚師,採用愛玉來彰顯它「世界唯一」的台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