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台灣氣候濕熱,民眾易中暑或體內積熱。早年因醫療資源匱乏,先民遂就地取材,以魚腥草、仙草、半枝蓮、苦茶根等青草熬煮成茶,用以清熱解毒、消暑退火。這杯蘊含「藥食同源」智慧的青草茶,便在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艋舺(今萬華)落地生根。
位於萬華西昌街224巷的「青草巷」,因聚集販售青草藥材而得名,歷史已逾百年。 清領時期,艋舺是商旅匯聚、信仰活動興盛。隨著龍山寺香火鼎盛、街市繁榮,青草店林立於廟埕周邊,成為進香信眾與在地居民的重要依靠。當時因疾病頻仍、醫療不發達,居民多仰賴龍山寺的藥籤與口傳偏方,再至青草店購藥煎煮,青草巷因而有了「救命街」之稱,其中「四知青草店」有超過130年歷史,為當地知名傳統青草店。其店名「四知」,典出東漢名臣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說,意在強調店家的誠信經營與藥材品質。
產業式微與文化再生的實踐
青草巷不僅是藥材集散地,更是信仰與常民生活的交會場域。青草茶既是勞動者消暑的日常飲品,也陪伴著往來的香客,完成一段身心修復的旅程。此地的飲食文化,蘊含著庶民對健康與信仰的雙重寄託。
然而,隨著1990年代全民健保上路,醫療資源普及,加上手搖飲崛起,青草產業逐漸式微。青草巷曾一度沒落,直至近年經台北市政府進行空間整修與文化振興,並於2015年登錄為市定歷史建築後,才重新獲得大眾關注。業者也積極轉型,從販售青草藥材轉向以青草茶飲為主力,推出茶包、青草冰棒、凍飲,甚至跨界與咖啡結合,成功吸引年輕族群,這些轉型成為文化再生的具體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