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筒仔米糕─迷你版油飯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筒仔米糕為台灣常見鹹點,和油飯同為糯米所製、宛若雙生,混淆時有所聞。有云油飯為煮熟後以醬油和配料拌勻;米糕則炊蒸後再擱上肉燥等配料。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有耆老云其差異在配料不同,油飯用料豐,撒上櫻花蝦、香菇、魷魚等鮮料;而米糕過往視作點心,份量小,吃巧勝吃飽,故配料僅肉燥、魚鬆、小黃瓜。早期米糕以竹筒盛之炊蒸,故得名「筒仔米糕」。

看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發掘台灣的美好與特色,2012年舉辦「食在有趣」活動,2016年主題是「筒仔米糕」,2017年為「台灣刈包」,2018年則是「三杯雞料理」,持續深耕台灣文化美食,並行銷世界。 

筒仔米糕看似大同小異,但就是有店家能做出名氣來,且產生了群聚效應,台南全區密布排隊店,台中清水一帶則成區域性聚集。

▋筒仔米糕也能登米其林名單 

如今,筒仔米糕遍及台灣街市之中,米其林美食指南中,台灣南北皆有米糕專賣店入榜。台南入榜的是落成米糕,澆上肉燥、小黃瓜片、魚鬆、花生,配上四神湯,材料看似尋常,但口味不凡。 

台南排隊店不少,下大道蘭米糕澆上古早味肉燥、魚鬆、醃黃瓜片,大碗加上滷丸子;保安路米糕,滷丸子、魚鬆、醃黃瓜片是標配,滷肉切得極碎。 

台中清水一帶筒仔米糕店頗為密集,其中王塔是排隊店,創於1933年,米糕用料有五花肉、蚵乾和蝦米等。放了筒仔米糕不常見的配料:蚵仔,等於「海陸小食」。 

台灣知名文學家葉石濤先生,曾在其小說中寫下食用筒仔米糕的美好記憶:一碗是不夠的。然而小吃吃的就是這種意猶未盡,下次還會再來。筒仔米糕依然以其小巧的小吃風格,令嘗者感受那迷人的意猶未盡。 

探索更多
碗粿─台南派勢力最大
碗粿為盛行於台灣、大陸華南、粵東等地的傳統米食,因製作過程需放置於碗中成型而得名。使用在來米(適宜製作加工米食的硬秈稻米)、適宜製作加工米食的硬秈稻米為主原料;若以新米製作,碗粿口感偏軟糊,故一般會使用儲放一年以上「陳化」的舊米製作,有的甚至會使用兩、三年的舊米,這樣碗粿口感較為Q彈。
綠豆─品種上千,你吃過幾種
綠豆無論是做甜點、冰品、糕點皆受歡迎,綠豆芽則是CP值很高、颱風天菜價飆漲時的最佳救援蔬菜。然而,它的品種多到驚人,有上千種;民眾常食用的,十根手指頭就數得完。
硫磺仙境,啜飲酒家文化─值得專程造訪的米其林三星景點北投
曾獲普立茲突發新聞獎的《紐約時報》記者Andrew Jacobs,曾經非常寫實的以「臭雞蛋」三個字形容北投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但,這可不是貶抑,而是提示——當你聞到這股氣味時,歡迎來到法國《米其林綠色指南》評選為「值得專程造訪」的三星景點──北投。(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