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筒仔米糕─迷你版油飯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筒仔米糕為台灣常見鹹點,和油飯同為糯米所製、宛若雙生,混淆時有所聞。有云油飯為煮熟後以醬油和配料拌勻;米糕則炊蒸後再擱上肉燥等配料。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有耆老云其差異在配料不同,油飯用料豐,撒上櫻花蝦、香菇、魷魚等鮮料;而米糕過往視作點心,份量小,吃巧勝吃飽,故配料僅肉燥、魚鬆、小黃瓜。早期米糕以竹筒盛之炊蒸,故得名「筒仔米糕」。

看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發掘台灣的美好與特色,2012年舉辦「食在有趣」活動,2016年主題是「筒仔米糕」,2017年為「台灣刈包」,2018年則是「三杯雞料理」,持續深耕台灣文化美食,並行銷世界。 

筒仔米糕看似大同小異,但就是有店家能做出名氣來,且產生了群聚效應,台南全區密布排隊店,台中清水一帶則成區域性聚集。

▋筒仔米糕也能登米其林名單 

如今,筒仔米糕遍及台灣街市之中,米其林美食指南中,台灣南北皆有米糕專賣店入榜。台南入榜的是落成米糕,澆上肉燥、小黃瓜片、魚鬆、花生,配上四神湯,材料看似尋常,但口味不凡。 

台南排隊店不少,下大道蘭米糕澆上古早味肉燥、魚鬆、醃黃瓜片,大碗加上滷丸子;保安路米糕,滷丸子、魚鬆、醃黃瓜片是標配,滷肉切得極碎。 

台中清水一帶筒仔米糕店頗為密集,其中王塔是排隊店,創於1933年,米糕用料有五花肉、蚵乾和蝦米等。放了筒仔米糕不常見的配料:蚵仔,等於「海陸小食」。 

台灣知名文學家葉石濤先生,曾在其小說中寫下食用筒仔米糕的美好記憶:一碗是不夠的。然而小吃吃的就是這種意猶未盡,下次還會再來。筒仔米糕依然以其小巧的小吃風格,令嘗者感受那迷人的意猶未盡。 

探索更多
刈包─虎咬豬諧音「福咬住」
問:如何向台灣人介紹漢堡?答:「美國的刈包。」問:如何向美國人形容刈包?答:「台灣的漢堡。」
永續森林五感療癒─產地餐桌之旅
25年前,聯合國森林論壇訂定了四項全球森林目標,希望藉以應對森林損失並防止退化,重新定義了森林的發展方向,同時改善了倚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並有效推動森林資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iStock)
麻糬─中國?日本?客家?身世成謎
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流行於台灣、日本、韓國、大陸華南地區,名稱各異。台灣常見的麻糬,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