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三杯雞─黑芝麻油+九層塔,真真實實台灣味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三杯雞是台灣料理的經典之一,它源自農村的惜物精神,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台菜餐廳的招牌。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杯雞,台灣料理的代表之一。三杯之名來自所使用的調料:一杯醬油、一杯米酒、一杯黑芝麻油,加上薑、蒜、辣椒,最後以九層塔注入關鍵香氣,鮮香撲鼻且雞肉入味,令人食指大動。

已退休的高雄餐旅大學教授楊昭景主持「台灣菜味型研究」中,找出17種台灣味型,其中「三杯味」味型的代表菜是三杯雞。

史料上,「三杯雞」一詞最早見於1956年的《中菜集錦》;1961年,署名為「波」的作者在《徵信新聞報》刊登<白椒魚和三杯雞>一文,主張這兩道菜都源自江西菜。兩篇文章詳列的調味料中,都沒有三杯雞必須有的兩項關鍵材料:黑芝麻油及九層塔。而且,九層塔還是台灣特有種。

▋料理源自農村惜物精神

近代飲食史專家郭忠豪教授訪談多位台菜廚師後,得到一個結論:三杯雞是真真實實的台灣原創,且來自南部農村,關鍵證據是黑芝麻油。

台灣農村早期十分惜物,因缺乏冷藏設備,故宰殺雞隻後以麻油、醬油和米酒為調料,再加入口味重的薑片香菜料理,以延長保存期限。

1970年後,台灣經濟進入飛躍期,全台各地出現土雞城,多提供此道料理,是三杯雞普及化的功臣。如今,各式三杯料理已成為熱炒店的明星菜,更延伸出三杯中卷、三杯杏鮑菇等,三杯系列已成為全世界台菜餐廳中的鎮店之寶。

探索更多
麻糬─中國?日本?客家?身世成謎
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流行於台灣、日本、韓國、大陸華南地區,名稱各異。台灣常見的麻糬,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
來大稻埕,尋味法皮台骨潮食─新派經典美食運動進行中
漫步在台北大稻埕迪化街的巴洛克風格十連棟古蹟內,品嘗融合法國鄉土情懷與台灣在地風味的創新料理,帶人遙想19世紀英、美等國商人在六館街成立洋行進口茶、糖與樟腦等物資,大稻埕從此被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圖片來源:豐舍)
肉乾─從前是束脩,現在是零食
肉乾是指經醃製及乾燥處理後的肉類,常見有豬肉乾及牛肉乾。早期肉乾在人類飲食生活中的主要目的是作為久存吃食,孔子學生拜見尊師的見面禮「束脩」也常用肉乾;但歸功於食品加工技術進步,及生活水準提升,現代民眾已當成零食或補充蛋白質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