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作家一Elvi 湯涵宇
月潭,坐擁「台灣八景」之一的湖光山色,四周群山環繞、林木蒼鬱,潭面被拉魯島一分為二,東側形如「日」、西側形如「月」,日月潭之名便由此而來。
這片壯麗的景致展現了自然的奧妙,同時孕育當地原住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揉合在地特色料理、時髦奢逸的住宿體驗,將自然之美、文化深韻和品味生活完美融合。
眺望南投日月潭深邃靜謐的湖水,悠悠映照著藍天,南側的濁水溪蜿蜒流淌,彷彿在大地上書寫著古老的故事,這片特殊的山川形勢,孕育出「日月潭邵族」和「濁水溪布農族」。隨著歲月流轉,他們對土地的情感與智慧,透過一道道料理傳承至今,讓人們在品味這些美食之時,也得以聆聽亙古不變的土地之歌。
遍布濁水溪流域的布農族以豐富的狩獵文化著稱,並發展出獨特的「分肉」儀式,傳遞族人間共享與祝福的精神,而小米為布農族的主食,歲時祭儀也與小米息息相關。每年11至12月,布農族舉行小米播種祭,他們相信祈禱時所唱出的合音越美、越和諧,天神喜悅,該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造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八部合音」。
每逢節慶,布農族人會製作名為「阿拜」的料理,形狀類似粽子,象徵團結與傳統祭祀的重要性。許多布農料理擅長融入山林中的野生香料,如馬告、刺蔥增添特色風味。同時,在魚池鄉布農族也積極推廣台茶18號紅玉的種植,促進文化與產業的復興,為當地茶業注入新活力。
在邵族古老傳說裡,族人因追逐一頭神秘的白鹿意外發現了湖泊,最終選擇定居於這片幽美湖畔,成為日月潭地區最早的原住民。至今,邵族仍保留著傳統文化,包括祭典、歌舞和宗教信仰,其中以「舂石音」最具代表性,這種獨特的節奏伴隨祖靈祭開展,象徵新年的祝福。
邵族的傳統名菜油炸「奇力魚」鮮脆無比,而「曲腰魚」因其細膩口感被譽為「總統魚」,也深受饕客喜愛;別具意義的「白鰻麻糬」,以小米與旱稻米混合搗製而成,再用竹籤塑形成鰻魚的模樣,放在爐上炙烤後外皮酥脆、內餡柔軟香Q。過去僅在拜鰻祭及傳統祖靈屋入厝儀式上供奉享用,如今成為當地的特色料理,延續了邵族對自然的崇敬,也將傳統文化與新生活相結合,成為世代間的味覺連結。
夜裡,聆聽水波輕拍岸邊,日月潭倒映皎潔的月光,幾間臨湖的奢華頂級旅宿,透過巧妙的建築設計,為旅人營造出與湖共處的氛圍,猶如置身夢境帶來難忘的住宿體驗。除了奢華的住宿與餐飲體驗,當地也致力於推動生態旅遊與文化永續,讓旅人在湖光山色間,體驗與這片土地共存的智慧。
由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重新打造的「地利遊客資訊站」,園區設計包含圖騰、色彩及公共藝術,都經過布農族人討論,充分結合在地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造景《布農巨人 qudas》,由布農藝術家全得富手工打造,雕像安坐於濁水溪畔,象徵對自然與生命的珍視。
介於伊達邵碼頭與日月潭纜車站之間的「伊達邵親水步道」串聯湖畔與森林,旅人可於清晨漫步其中,欣賞晨霧繚繞的湖面,體驗日月潭特有的寧靜氛圍。而擁有百年歷史的「日月老茶廠」,經歷九二一地震後,轉型為推廣有機農業與紅茶文化的永續觀光茶廠,並設有品茶體驗區、環境教育空間與紅茶製程導覽,讓旅人從一杯茶的韻味中,感受土地的溫度與時間的累積。
從臨湖的奢華旅宿、融合在地風土的精緻餐飲,再到結合文化與永續意識的生態旅遊,日月潭之旅超越了純粹的觀光,而是一場深度感受自然、文化與人文歷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