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白筍,或作「筊白筍」原生於東亞,原稱「菰」,中國古代六穀之一,夏秋開花,種子稱菰米,本作糧食作物栽種,其後發現染上菰黑粉菌寄生的菰並不抽穗結實,且分生組織迅速蔓生,導致幼嫩莖部膨大成紡錘型。
切開看見的黑點點,就是菰黑粉菌的殘餘,但這不是病象,可安心食用。茭白筍可行無性繁殖,農家便改繁殖這種獨特型態的菰作為蔬菜食用。茭白筍約於清領時期自中國傳入台灣,成為春、秋季常見之家常蔬菜。
南投埔里地勢較高,氣候涼爽,水源潔淨充足適宜生長,一年二收,每年可創造約20億產值,占全台8成;新北市三芝區、金山區、桃園市龍潭區及宜蘭縣礁溪鄉是次要產地。茭白筍嫩莖厚實肥大,水分充足,煮熟後有股天然甘甜,帶殼汆燙、文火慢烤皆宜,也適合切塊拌炒鹹蛋,帶出鹹甜交織的風味。
茭白筍熱量低,富含蛋白質以及纖維素,且可刺激腸胃蠕動,有改善便秘功效。由於秋季為其盛產期,茭白筍亦為台灣中秋節家戶烤肉賞月時的好選擇,清烤茭白筍不須特別調味,入口甘甜生津,便是與味道濃厚的烤肉相宜的蔬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