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過往台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座城市,其中「鹿」是位於彰化的鹿港,曾為海運發達的港口,在八七水災(1959年)前,鹿港仍有自己的日晒鹽田。同時做為台灣的古都之一,鹿港曾有過發達的手工藝業,奠定了浦田竹鹽的發展基礎。
浦田竹鹽創辦人陳村榮,家族世代居住於鹿港,最早經營竹加工業。但隨著台灣逐漸工業化,竹製品加工業漸趨沒落。八七水災後,鹿港天然晒鹽場消失。兩樣曾存在於童年記憶裡的事物,在一個不捨其消失的人手裡,結合成全新的產品──竹鹽。
延續民間智慧,從傳統中創新
陳村榮童年時見過母親燒鹽,過去農業社會相信燒過的鹽能舒緩感冒或腸胃不適。一開始,他想將竹筒做為容器,重現燒鹽的鹽花(結晶細緻的鹽末),意外創造出帶有特殊香味的竹鹽。製作竹鹽的每個環節都十分講究:首先不能使用常見的孟宗竹,必須使用2,000公尺高山上生長的台灣特有種桂竹。桂竹的礦物質較孟宗竹豐富,鹼性與抗氧化性上也更勝孟宗竹。選用彰化海域經日曬製成的海鹽,與桂竹結合後,高溫燒製三天三夜後的竹鹽呈弱鹼性,不僅美味,更擁有豐富的礦物質。
如今浦田竹鹽還研發出各式口味的調味鹽,經過高溫烘烤三次後的竹鹽,帶著天然的溫泉香,加入料理中更能顯出其鮮美口感。此外,浦田竹鹽也研發出如牙粉之類的產品,從調味鹽到牙粉,延續民間智慧,也讓傳統轉化為生活中的創新。
在全球知名的竹鹽文化中,韓國傳統製作的三烤竹鹽,採用經日曬乾燥的天然海鹽填入完整竹筒中,再用富含礦物質的黃土密封竹筒口,並以松柴等天然燃料在約800度高溫下反覆燒烤三次。成品富含天然電解質,常被視為傳統養生良品。與之相映,台灣的浦田竹鹽展現了小而精的工藝精神,結合地方風土與健康飲食理念,經過多代改良與創新推廣,逐漸發展成兼具文化底蘊與永續價值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