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香蕉─MIT香蕉,進駐東京奧運選手村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2021年7月的東京奧運,選手村食材中出現了「台灣香蕉」,這是第一次「MIT香蕉」成功進軍奧運殿堂。當時,農委會還召開了「跟世界蕉個朋友,為奧運選手加油」視訊記者會,是全台蕉農的一劑強心針。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蕉,源起東南亞與印度地區,1731年時自中國帶回台灣中部種植。

而那時,日本還沒有香蕉這水果。直到1895年日本治台,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獻了兩箱給明治天皇;1909年日本《讀賣新聞》也刊登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再度將南投集集的上等香蕉獻給天皇,當年11月《臺灣日日新報》便報導「明治天皇最愛吃香蕉」,還稱「台灣香蕉是『御食物』(帝王的食物)」。 

這種上等集集山蕉被裝在籃子中運往日本,籃子上如果有寫著「千」字,就代表著品質優良,「帝王等級」。推波助瀾之下,香蕉成了日本最愛的台灣水果。1924年,台灣香蕉外銷到日本已超過10萬公噸。 

▋香蕉轉內需也交出好成績 台灣人每人每年吃70根 

1960年代台灣香蕉一直占總出口值的8~10%,外銷量排名世界第四,為台灣勇奪「香蕉王國」的美名。 

當時,香蕉在台灣的產地主要為中、南部;中部以內銷為主,南部高雄旗山是主要產地,以外銷為主。

旗山的香蕉出口日本前得先儲存在高雄港的「香蕉棚」,這個儲存空間在2010年更名為觀光景點「香蕉碼頭」,展示昔日存放香蕉的場景與故事,是全台僅存之香蕉產業的歷史建築。 

香蕉也是台灣人最喜歡的水果之一。一項2018年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香蕉消費量約11.2公斤,大約是70根香蕉。

運動前後吃香蕉、肚子餓了吃香蕉,對切成長長的船型食器,中間三球草莓、香草、巧克力,桅桿和船帆則以櫻桃、鮮奶油與各式水果搭配的「香蕉船」,更是全台五六七年級生共同的青春回憶。 

探索更多
地瓜─「番薯仔」一詞象徵台灣韌性
俗語說:「番薯不怕落地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番薯,又稱甘藷、地瓜,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情感、文化,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
威士忌─台灣橫空出世,躋身全球頂級產區
知名美劇《金融戰爭》(Billions)曾出現台灣威士忌,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誰能想到,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此言不虛,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形成獨特的「台灣風土」風格。
荔枝中的混血兒─夏日嬌客玉荷包的惜時永續之路
玉荷包籽小、肉厚、汁多甜蜜,是市場上長年受歡迎的品種之一,每每看見紅中帶綠、外皮有棘尖、形如荷包的荔枝上市時,也代表夏天即將來臨。(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