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五日節、午日節或五月節。此外,這天大多數人會食用粽子,民間故有「粽子節」的戲稱。
端午起源有一說為紀念戰國時期的忠臣屈原,然而將「端午」兩字回歸漢字起源與解釋,「端」為始也,五與午同,以節令觀之: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歲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因此「端午」可視作五月的第一個節氣變化日。
而端午節所食的台灣本土粽子大宗,分別是北部粽與南部粽。
北部粽會將生糯米與料炒至半熟,加上滷過的滷肉、香菇與鹹蛋黃,用葉子包好再另外蒸熟,口味偏油鹹而米粒分明。南部粽餡料雖大致相似,但會將泡好的生糯米與料包好後,直接放入水中煮到熟軟,口感較黏稠軟糯、口味也較清淡。此外也有只包花生的菜粽,加入鹼水後淋蜂蜜或沾糖吃的甜粽(鹼粽)。
外省粽和客家粽是台灣另兩種具代表性的粽子。外省粽是隨著1949年後大量軍民遷台而傳入,以湖州粽較為常見,特點是形狀較長,內餡多為滷肉、蛋黃等。客家粽有以下幾種類型:米粽,以蒸熟的圓糯米包入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絲、豬肉等材料;粄粽,將泡水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後搓揉成粄糰,加入菜脯等;野薑花粽,以野薑花葉包裹山地香菇、豬肉、糯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