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今日文章
logo icon
search icon

端午─粽子百家爭鳴

分享
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台灣的粽子文化豐富多元,從南北粽的口味之爭,到各地特色粽的創意巧思,每顆粽子都包著文化底蘊與節慶氛圍。

◤文.圖/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

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五日節、午日節或五月節。此外,這天大多數人會食用粽子,民間故有「粽子節」的戲稱。

端午起源有一說為紀念戰國時期的忠臣屈原,然而將「端午」兩字回歸漢字起源與解釋,「端」為始也,五與午同,以節令觀之: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歲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因此「端午」可視作五月的第一個節氣變化日。

而端午節所食的台灣本土粽子大宗,分別是北部粽與南部粽。

▋北部粽口味重,南部粽清淡

北部粽會將生糯米與料炒至半熟,加上滷過的滷肉、香菇與鹹蛋黃,用葉子包好再另外蒸熟,口味偏油鹹而米粒分明。南部粽餡料雖大致相似,但會將泡好的生糯米與料包好後,直接放入水中煮到熟軟,口感較黏稠軟糯、口味也較清淡。此外也有只包花生的菜粽,加入鹼水後淋蜂蜜或沾糖吃的甜粽(鹼粽)。

外省粽和客家粽是台灣另兩種具代表性的粽子。外省粽是隨著1949年後大量軍民遷台而傳入,以湖州粽較為常見,特點是形狀較長,內餡多為滷肉、蛋黃等。客家粽有以下幾種類型:米粽,以蒸熟的圓糯米包入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絲、豬肉等材料;粄粽,將泡水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後搓揉成粄糰,加入菜脯等;野薑花粽,以野薑花葉包裹山地香菇、豬肉、糯米等。


探索更多
鴨─升級版的品牌鴨問市
家禽中,鴨肉不及雞肉普及,在一般的大超市中很難買到。然而,特定食材卻非牠不可:冬天進補要吃薑母鴨;蛋黃酥、皮蛋要用鴨蛋;炒菜中的各種「金沙」系列也是非鴨不可。
熱炒店──台灣版的「深夜食堂」
野島剛以日本人的視角,觀察台灣熱炒店發現許多不解之處,例如竟能自行拿飲料暢飲,以及點餐的語言障礙等。但他認為,一旦跨越這些門檻,熱炒店對日本人來說就是天堂。這裡不僅價格實惠,還能品嘗到各式各樣台灣獨有的美味佳餚。(圖片來源: pixabay )
木瓜─米其林必嘗台灣美味:木瓜牛奶
從清朝的「番木瓜」到外銷日本的台農品種,台灣木瓜透過改良與精緻栽培,成功打造口感香甜的風味,也為機能食品開創更多可能。